——打造对高端产业与生产要素具有更强吸引力的投资环境。
进入专题: 城镇化 粮食问题 。(二)把控生产布局和调整涉粮规划 需要调控生产布局和调整流通规划。
可采取分期、分批、多地采买的办法,不让进口粮食过度依赖于极少数粮食出口国。(六)避免土地问题上的非粮化倾向 要在注重粮食安全和保护耕地的前提下,逐步放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后上市交易,保护农民成为农村集体用地交易主体地位,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实现同地、同权、同价。(二)粮食产量增加有难度 粮食产量提高至今,再增不易。今后若干年,我国每年将有1000多万新增城镇人口。粮食需求量随城镇化率的提高而增加,而吃饭人口则不是随城镇人口的增加而机械地增加。
目前,我国涉粮规划包括,《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06—2015)》、《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等。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固然重要,但有些问题如户籍制度一旦解决,随之转为管理问题,而粮食问题始终与城镇化相伴而生。自贸区不会做成集装箱的堆场,并探索同大长三角周边地区的错位竞争和有效协同合作。
对外资的国民待遇将首次延伸至准入前,并不再依赖当前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来进行行政控制,用以交换美国对等的更透明的外资准入审核流程。这一点对于中国政府机构改革来说也是意味深长,目的是消解既有政府部门的审批权以及相应的设租、寻租能力。其实长三角的广阔腹地,以致整个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需求的支撑、以及上海对亚太和全球的贸易触角、投资辐射能力,并且能够使得境外境内两种资源有效对接,才是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影响力能级,因此不排除未来自贸区会推广到浦东甚至是上海全境。其实自贸区真不需要什么特殊政策,需要的是创新、放松管制和小政府。
以及支持居民对大宗耐用消费品、新型消费品以及教育、旅游等服务消费领域的合理信贷融资需求等。在自贸区内将允许境外期货交易所指定或设立商品期货的交割仓库,一旦建成,将替代韩国釜山和新加坡LME仓库的部分作用。
在金融方面,庞大的资产市场和财富管理商业机遇将不断扩展,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有机会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崛起。从2009年起步的人民币跨境使用,正是突围之举。鼓励其建立综合交易平台,全面放开产品创新。中国的官僚科层体系高度等级化,如果对自贸区仅仅是做了地方层级的人事安排而不配备国务院领导级别的协调机构的话,央地博弈可能还是会面临窘境,继而导致推进力度和效果有限。
笔者认为目前来看,香港无需担心,上海不会取代香港地位,一来两者地域遥远辐射空间重叠有限,二来是香港在基础设施、商业环境(包括法律)、人才和语言方面的国际化优势短期无法超越(包括税收优势)。这即是实践小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高效的市场化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从一般投资审批转到强调国家安全和反垄断监管),有效的和审慎的风险管理,这是全新的执政理念,也是理清市场和政府最优边界的最新尝试。至于期望中的税收优惠倒不是自贸区的卖点,预期会给予注册在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专业从事境外股权投资的项目公司,参照技术先进性服务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中国也被迫同时积极地在三线作战以应对,一线是中欧贸易协商和自贸区谈判,先对冰岛、瑞士,然后再推进到中心国家。
建议关注三条主线:1、企业入驻需求增多,负责园区管理、建设以及周边区域房产开发的公司或将受益(关注森兰和前滩项目)。有了自贸区之后,金十条和上海配套42条很多都可以在自贸区里先行先试,就可以先建立一个庞大的金融资产缓冲区和蓄水池,完善人民币的全球循环路径,并且最终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打通资本账户,进行双向投资、相互渗透,实现金融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居民的净资产180万亿,笔者预期即便放开也不会全部逃光,更多的情形是离开、转换身份以后再回来,就像当时香港回归前后的情形。第三个背景是人民币国际化。
这也是上海的新机遇、新使命和新征程。貌似规模已经不小,香港现在官方口径7000亿,实际可能有1万亿,台湾也有4000亿,加上伦敦纽约新加坡等就更多了。3)进而企业有一套根据国际会计标准独立审计的,并使用于任何目的清晰的会计审计报告,企业受到破产法和财产法的管辖,营运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受到保障。历史再度押韵,2013年,这是一个炙热的夏天,在中国的东海边又画了一个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横空出世。法官问劫匪,为什么抢银行?回答是因为那里有钱,为什么投资新兴市场呢?因为那里高增长赚得到钱。这特别针对的是服务业——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社会服务、文化服务,六大领域全部开放。
在笔者的《中国秘笈:摸石头、山寨机和锦标赛》一文中,我指出中国过去的核心驱动力本质上是——半市场化的要素垄断定价加速了资本积累和促进了国际贸易竞争优势。非禁即入,除了负面清单规定不能干的,其他都可以干。
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重点,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扩大人民币在贸易、投资、保险等领域的使用。可能未来在自贸区,对外投资只需要备案。
【编者按】作为李克强经济学破冰一步,上海自贸区的引发诸多关注。在风险可控和效率提升的前提下,全面放开资本账户管制,最终形成类似伦敦的,全面渗透型和内外一体化的真正的全球金融中心。
也允许自贸区的金融机构去海外发债,拿钱回来之后可以贷款给自贸区里面的企业,并突破现有存贷比的限制。但香港也必须发奋图强并有所突破,目前其地产经济的本性,国际套息资本赌场的地位,以及空心化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在引领珠三角一体化方面乏善可陈的贡献和微弱意愿,肯定会削弱其既有的政策和历史优势。其意义绝对比肩甚至超越第一轮以开放促改革时建立的深圳经济特区,这正是当下中国全力推进改革的一个缩影,它不是一两项税收优惠,也不是招商一两家骨干企业,而是机制和体制的真正全面创新和升级。这并不是说新兴国家未来就没有任何发展空间了,而是说它们只有退守食物链的低端甚至底端,很难再次有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完整的,从经济体制到监管体制再到行政体制改革的综合试验区,它将创造出一个符合国际惯例、自由开放,鼓励创新的市场经济环境。预期率先在试验区范围内改革投资项目管理、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管理、工商登记这三个环节。
升级确实势在必行,但也一定有个顺序和时间。中国目前的困境有点类似一个天龙八部里的珍珑棋局,只有大胆落子,才能绝处逢生。
预期在自贸区内,投资和贸易相关的资金可以自由兑换,利率、汇率都是市场决定的,会积极探索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这三大协议一旦成形,可能成为重新构建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新载体,甚至以此制定新的世界经济规则,并强化既有的中心—外围—边缘—蛮荒的世界权力(利)分配体系结构。
中国确实是想这些人民币在海外多一点、飞久一点。这些设计这不仅会促进相关的服务贸易、服务外包行业(包括出口信用保险、融资租赁、检测维修、审计会计等)的发展,还降低了跨国企业进行全球资源调配和商品价格风险管理的门槛和成本,将助力于自由贸易港的繁荣。因为改革的目标是市场化,而国际化不过是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市场化而已。由此,我们总体上看好上海自贸区由于试点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深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众多投资机会,这将对港口、物流、贸易、地产、金融等行业构成利好。
三线是金砖联盟,德班峰会就力图打造一个平行世界,小三驾马车(IMF vs 储备库,WB vs 金砖发展银行,WTO vs 工商理事会)正在启动。预期未来自贸区金融方面的发展愿景是很大的,首先是初步实现香港、新加坡、澳门、瑞士、开曼、维京群岛等具备的自由贸易和离岸金融等功能,允许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从事离岸业务。
还有一个就是《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例如欧美判定所谓市场经济地位国标准的交集包括:1)货币自由兑换,或者汇率转换依据市场力量。
二是其他地方自贸区会不会跟上,管理层是有可能会放出其他赛马来进行平衡和竞争,目前等待加入自贸区试点的区域名单很长,例如前海(对接香港)、福建(对接台湾)、广西云南(对接东盟),新疆(对接中亚),内蒙古(对接蒙古)、天津(对接东北亚)等。所以中国须用积极态度对待,其中一些合理的规则同中国自身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是兼容的。